2005年6月1日

《华盛顿观察》为《新闻周刊》舔屁眼

最近发生的《新闻周刊》的《可兰经》事件,是一起很典型的美国左派把他们的反美意识形态置于新闻记者职业道德之上,发布假新闻的事件。《新闻周刊》后来自己已经承认此报道根本不符合“新闻”报道的标准,予以撤回。这篇报道根据一个匿名新闻来源的单方面说法,在没有任何旁证的情况下,就以新闻面目发表。这样的新闻写法,即使是一个合格的新闻学院一年级学生也知道是不及格的。这是连八卦小报都不如的不专业行为。这样的错误报道之所以能出台,其根本原因是《新闻周刊》一贯的左派意识形态,特别是其不遗余力地反美和反美军的左派特性。从纽约时报,看牛粪电视台(See-B.S.,小名CBS),BBC到《新闻周刊》,这些左派媒体的造假行为都无一例外地有利于左派,并且都是在左派政党有着反右的迫切需要的时机出台的。这里面的奥秘不言而喻。这些左派记者们为了自己的政治偏见或实际好处,竟然不顾记者的基本职业道德,宁愿让记者的名号堕落成了“妓者”。人们经常称呼共产党统治下的记者为“妓者”,美国的主流媒体在共产党的同路人,美国左派的把持下,真是也已经堕落到了这种地步!

这样明显的左派宣传伎俩,一旦被揭穿后,左派们常用的辩护就是,这只是诚实的错误。“每个媒体似乎都会有犯错的时候”。是啊,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如果一个人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样性质,同样方向的类似错误,例如不断地开车闯红灯,或偷人钱财。这如果不是白痴行为的话,那很可能就是有意而为之;或者两者都是。岂能以人人都会犯错误来一笔勾销呢?

说来话长,这篇新闻的记者Michael Isikoff可不是个平常的小记者。当年克林顿和莱温斯基在白宫里做的那些丑事,这个Isikoff是第一个得到消息的记者。可是呢,这位大名鼎鼎的左派记者掌握了如此爆炸性的消息,却故意不发表,不报道。当时还不是很有名的Matt Drudge从《新闻周刊》内线获知了线索,他马上在他的网站,现在大名鼎鼎的DrudgeReport.com 捅了出来,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报道此事的媒体。“Drudge”报道于是一夜成名。如今已经成为访问量最大的美国前5家新闻网站。可以想象的是,假如当年的爆丑闻的总统是共和党的,这位Isikoff会如何行事。即使共和党的总统没有丑闻,Dan Rather不是还编造出来一个吗?

这篇假新闻出台后,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等地引发了多起暴乱,造成了很多穆斯林平民的伤亡,死亡人数不少于16人。这正是“新闻周刊说谎;无辜百姓伤亡(Newsweek lied, people died)”--左派媒体的新形象广告。

就在《新闻周刊》自己已经撤回这篇假新闻,承认它的问题后,2005/06/01日出版的《华盛顿观察》周刊第19期(注一)竟然还在为《新闻周刊》圆谎。这不能不让人震惊!本来,《新闻周刊》已经被这个假新闻弄得臭烘烘,可是,《华盛顿观察》还是把嘴巴凑了上去,为《新闻周刊》舔屁眼。《华盛顿观察》站在了一贯左倾的《新闻周刊》的左边。

这篇题为“亵渎《可兰经》丑闻: 《新闻周刊》是‘失误’还是‘失算’?”的文章,除了重复“人人都会犯错误的”无聊辩解以外,更重要的,也最让人气愤的辩解就是,“这件事(亵渎《可兰经》)是一定是发生过的。穆斯林国家的人民们也如此相信。”换句话说,管它什么准确报道,这个指控是真的就行了,只要我们左派记者精英相信这指控是真的就可以报道。这话听起来耳熟。原来在“看牛粪电视台播出了那篇著名的假新闻之后,一位有名的新闻界大腕就说过,Dan Rather的报道是“错误但是真实(Inaccurate but true)”,因为“很多有权势或金钱的家庭当时都为子女开后门”。看来,“内容错误,指控真实”的确已经成为左派把持的主流媒体界的新从业标准。呜呼!

内容错误,指控真实(Inaccurate but true)”--这正是左派媒体的另外一条新的形象广告语。

这段让人愤怒的辩解的实质是,《华盛顿观察》借他们精心挑选的专家之口,在继续散布一条已经被撤回的假新闻!从此以后,我们会要记住《华盛顿观察》就是那家假造“亵渎《可兰经》一定发生过”的新闻的中文骗子媒体。《华盛顿观察》发布假新闻不是第一次了,例如,它的责任编辑李焰造谣说特丽早就脑死亡,本博客已经多次揭露(注二)。

《华盛顿观察》周刊的这篇文章还说到:

“不仅美国媒体可信度再度受到严重质疑,美国在穆斯林世界濒临破产的信用和斑驳的正义形象恐怕也熬不过这一重创。”


这就让人贻笑大方了。《新闻周刊》撒谎,美国媒体可信度受到质疑这不假,美国的信用形象怎么也受牵连? 难道左派媒体的精英们真的以为他们这一小撮左派精英能代表美国人民?左派媒体精英们的可信度破产,就等于美国的可信度破产?《新闻周刊》伪造了亵渎《可兰经》的丑闻,美国的正义形象怎么就受到重创?骗子甲胡说群众乙打了人,被揭穿了,群众乙在群众丙眼中的正义形象却因此受到重创?这是白痴的逻辑。

《华盛顿观察》周刊接着辩解说,“我不认为暴力事件的发生是《新闻周刊》的错”。左派白痴们,你们不是声称连9-11这样惨绝人寰的屠杀平民的恐怖活动也是部分地由于美帝国主义的邪恶的外交政策引起的吗?怎么,一旦到了你们自己出问题的时候,即使是抗议亵渎《可兰经》的暴乱这样的有明显的因果关系的事件,你们却如此痛快地推卸责任了?你们以为普通人就不能做出符合常识的判断,一定会听你们的荒谬绝伦的教导?

《华盛顿观察》周刊接下来的辩解就更可笑了。“如果《新闻周刊》真如右翼人士所说,是在推动(打垮布什政府)的圣战,那么在这篇只有十句话的短文中,触及‘《可兰经》冲到马桶里’的部分何以只有1句半?”。--大家注意了,因为假新闻“只有1句半”,所以《新闻周刊》无罪!--这样的逻辑,到底是出自左派精英,还是左派白痴?

为了进一步证实《华盛顿观察》再次散布的假新闻,这篇文章提到:“五角大楼首度证实在关塔那摩海湾监狱有5件《可兰经》遭到不当对待的事情”。这不假,可是却没提那是什么样的不当对待。是什么样的呢?原来是狱方无意中把《可兰经》放置到地上!

这里,《华盛顿观察》把‘《可兰经》冲到马桶里’和放在地上相提并论。在左派眼里面,美国哪怕是把《可兰经》放在地上,都是不赦的大罪恶。可是,沙特阿拉伯明文规定说,任何人,包括外交官在内,携带《圣经》进入沙特,查获的《圣经》会立即被销毁。事实上,《圣经》每天都在中东地区被亵渎。这些公开亵渎《圣经》的行为,左派抗议过吗?

《华盛顿观察》最后提到,“关塔那摩海湾监狱人犯曾抱怨狱卒对《可兰经》有不当对待”。换句话说,《华盛顿观察》和ACLU的白痴们宁愿听信那些屠杀平民的恐怖分子的谎言,而不是美国政府的说法。在针对恐怖主义的战争中,西方左派们,正如当年在针对共产主义的冷战时期一样,再一次站到了历史的错误面。他们成了恐怖分子的同路人。以前,他们是对共产党有用的白痴(列宁语),现在,他们是对恐怖分子有用的白痴。

本文关键词: , , , , , , ,

1 条评论:

今评员 说...

亵渎《可兰经》丑闻: 《新闻周刊》是“失误”还是“失算”?


“《新闻周刊》的反战诉求杀死人!”是美国最近一篇热门博客文章的标题。本文清楚地表现了对《新闻周刊》的严厉指控:由于你们的报道不察,导致穆斯林国家人民深感被侮辱,以至于他们发起暴力抗议事件,甚至引起人命损失,《新闻周刊》是该当何罪啊!

美国颇具影响力的刊物《新闻周刊》(Newsweek)于5月9日出版的一篇有关美军在关塔那摩海湾(Guantanamo Bay)监狱审问犯人时涉嫌亵渎《可兰经》的文章,在美国和穆斯林国家引起轩然大波。虽然《新闻周刊》编辑马克?惠特克(Mark Whitaker)在文章内容可能有误的消息曝光隔天,便明快果决地将文章撤回,但伤害已然造成,不仅美国媒体可信度再度受到严重质疑,美国在穆斯林世界濒临破产的信用和斑驳的正义形象恐怕也熬不过这一重创。

“我不认为暴力事件的发生是《新闻周刊》的错。”华盛顿智库史汀生研究中心(The Henry L. Stimson Center)研究员季亚德?海德尔(Ziad Haider)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这件事在穆斯林国家闹出这么大的事,背后绝对有政治因素作祟。”

《新闻周刊》是“幸灾乐祸”吗?

《新闻周刊》的错误引来美国保守派媒体的群起讨伐,认为《新闻周刊》其实是有目的地报道此事件。美国知名右翼电台清谈节目主持人拉什?林堡(Rush Limbaugh)便公开指控《新闻周刊》“其实希望这篇报道是真的”,因为媒体“同美国政府的关系敌对,因此和坏人站在同一边”。美国保守派电视网福克斯新闻的节目主持人比尔?奥莱利(Bill O’Reilly)则更直接,直指“有些新闻媒体总是夸大军方犯的每个错误,以借机‘修理’布什总统”。

“这篇报道在国外伤害了美国的形象,在国内破坏了媒体的可信度。”白宫发言人斯考特?麦克莱伦(Scott McClellan)于5月17日的一场访问中说,“全体美国人,包括布什总统在内,都对这篇文章竟然最初会被刊登出来,表示愤慨。”

近来,美国媒体捏造新闻的事件层出不穷。从《纽约时报》记者杰森?布莱尔(Jayson Blair)的炮制新闻访问到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新闻主播丹?拉瑟(Dan Rather)拿捏造的文件指控布什的服役记录……,如今再加上保守派绘声绘影的指控,的确使不少美国媒体人开始反思:记者是不是过分利用“不具名消息来源”,不负责任地抹黑美国军方,伤害美国形象,以追求个人的荣耀?反过来看,政府为了逃过“无冕王”对其政策的仔细检视,是不是致力于绑住记者手脚,试图粉饰太平?

“照情形看来,每个媒体似乎都会有犯错的时候,”《华盛顿邮报》记者兼专栏作家霍华德?库尔兹(Howard Kurtz)说,“讨论焦点其实不在记者是不是会犯错,毕竟他们常出错,而是他们报道的出发点是否(对政府)有幸灾乐祸(malevolent)之意。”

“失误”还是“失算”?

《新闻周刊》当时负责审核这篇争议性文章的编辑马克?惠特克在该刊5月23日出版的编者按中对事件始末进行了说明。他指出,一位《新闻周刊》过去十分信赖、消息可靠的美国政府官员向他们的记者透露,美国国防部内部人员正在调查美军在关塔那摩海湾监狱审问犯人时涉嫌将《可兰经》冲到马桶里一事,《新闻周刊》记者麦克?伊塞考夫(Michael Isikoff)和约翰?巴里(John Barry)认为此事有报道价值,遂向两位国防部官员求证此事,但都没有获得正面答复。直到报道刊出后,才有五角大楼发言人同《新闻周刊》联络,指称其报道中所指的国防部内部文件并没有所谓亵渎一事,《新闻周刊》报道有误。而此时《新闻周刊》再同消息来源查证,此人才表示无法确定是否在文件中看到过有关亵渎的调查。

《华盛顿邮报》记者库尔兹认为,《新闻周刊》所犯的错在于过分相信单一消息来源,又没有做到充分的查证,更没有事先设想到这样的报道会带来的爆炸性后果。但是,读者应该要了解,《新闻周刊》所犯的错误和杰森?布莱尔之流“刻意”杜撰新闻资料,两者间是有差别的。

“如果《新闻周刊》真如右翼人士所说,是在推动(打垮布什政府)的圣战,那么在这篇只有十句话的短文中,触及‘《可兰经》冲到马桶里’的部分何以只有1句半?”库尔兹质问到,“况且,这也不是类似的亵渎《可兰经》事件第一次被媒体报道,美国的审讯人员还干过更糟的事。”库尔兹更直指,在穆斯林国家发生的骚乱,也不只是《新闻周刊》一篇文章这么简单。

《新闻周刊》成为“反美操作”下的“替罪羊”

“极端分子明显地是在利用此报道,煽动反美的暴力事件。” 库尔兹说。

“就我所知,这件事在巴基斯坦引起暴乱,绝对是背后有政治因素影响。”从巴基斯坦来的海德尔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道,“有一些人为了要让与布什政府关系密切的穆沙拉夫总统难堪,刻意以此报道煽动当地的反美情绪。”在以穆斯林教立国的巴基斯坦,亵渎《可兰经》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被判死刑。

海德尔认为,《新闻周刊》在国际上享有颇高的新闻可信度,也许是“树大招风”而遭到有心人士的利用。但他也直言,不论《新闻周刊》是否追回文章且承认错误,“这件事(亵渎《可兰经》)是一定是发生过的。穆斯林国家的人民们也如此相信。”

海德尔的认知似乎也在稍后得到验证。《纽约时报》于5月27日报道指出,五角大楼首度证实在关塔那摩海湾监狱有5件《可兰经》遭到不当对待的事情,即使并没有证据显示《可兰经》曾被冲下马桶。稍早之前,美国民权联盟(The 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也曾公布FBI内部调查文件,显示关塔那摩海湾监狱人犯曾抱怨狱卒对《可兰经》有不当对待。

“在《新闻周刊》的报道之后,白宫应该做的是,立即宣布针对相关指控进行内部调查并严加追究,而不是责怪《新闻周刊》做出不实报道。”海德尔对《华盛顿观察》周刊总结道,“毕竟,《新闻周刊》身为媒体,责任就是去追踪调查和报道这类信息。”

徐琳,《华盛顿观察》周刊(http://www.WashingtonObserver.org)第19期,2005/06/01